怎样使鱼缸形成生态系统,就像湖泊那样长满水草鱼不会生病,鱼粪便可以不污染水,就是良性循环,很美观
养鱼先要会养水,这点你已经有体会了,那么我们就讲讲养水。
1。先说说什么样的水是饲养用的最好水体吧,当然干净的水是饲养鱼的最好水体,这样的水体里含有的营养物质极其贫乏,无论对鱼的生长还是对病菌的抑制都是非常好的,但养鱼的水里,鱼会拉粑粑,会分泌体液,还有饲料的投入,这些都是营养物质(富含蛋白质),所以说,只要进了鱼的水体,无论开始是多么的干净,只要开始有鱼了,水体中的营养就会逐渐的,也就是说,只要养鱼,就没办法保证水体是不含营养的,而这些营养物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水体富养,结果就是致病病菌大量繁殖,最终导致鱼生病,死亡。
2。让水尽可能干净的目的是对的,但很多情况下水体中的养料丰富程度跟理解中的是不一样的(新人要特别的注意这点),每天换水,只能是有可能保持水体好,但并不能肯定水体好,如何处理掉不停进入水体的养料才是关节所在。处理水中这些不停进入的养料方法很多,比如,换缸法,准备2个鱼缸,每次吃完食物,就把鱼移动到另一个干净水的鱼缸,这个方法绝对可以保证水质优良,但这点很不实际,工作量大,资源浪费,所以没人用这个办法。而现在最常用的就是建立生化系统,并长期的保持生化系统的稳定。应用最广泛的是生化系统是硝化细菌系统,事实方案是气泵+水妖精,解决了氧气问题,解决了生化问题,很好的事实方案。
在这个方案事实的过程中,重点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建立当量匹配的生化系统是很关键的,也就是密度的问题,可以给个参考悉数,每2L水饲养1条成年母鱼或者2条成年公鱼,20L水配置1W气量,1个中号水妖精(海面的直径和高度在12-15CM),这样的配置是比较合适的,密度低于这个可以,但高于这个就要考虑增加水妖精增加气量,但不建议超过1L水里多于2条成年母鱼。至于怎么生出硝化细菌并不很重要,只要按照建议的配置饲养,1个月以后你的鱼缸自然就有硝化细菌了。
第二,保持生化系统的稳定,生化系统一旦建立了,就要保证这个系统的稳定,其中有些操作是毁灭性的,这些操作都是一定要禁止的,一定要操作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少的多个重合操作,绝不能对水妖精进行杀菌,杀菌有主动的,有被动的,只要鱼没有大范围生病(超过20%),就不要操作杀菌(高锰酸钾,酒精等),还有就是平时清理水妖精一定要用老水,不要用自来水,有些地区的自来水是有氯气的,有杀菌作用。达到1条/2L的密度后,绝对不能大幅度的增加饲养密度,这样对系统的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一旦系统负载超过极限,就会导致整个硝化系统崩溃,最终导致死缸,危险非常的大。绝对不能长时间的停止气泵,硝化系统的工作前提是气泵的供应,水妖精的设计就是以气泵为动力的,如果没有气泵,等于没有水妖精,所以长时间关泵也是非常危险的。绝对不能快速进入大温差大水量水体,会直接导致2个问题产生,其一,直接导致鱼生病,死亡,其二,会直接导致硝化细菌死亡,正确的方法是滴流进水。绝对不要对水体进行大幅度高频率换水,关于水体的问题前提就是保持细菌的稳定,换水可大幅度,但不能高频率的进行,硝化细菌有附着效果,但多次大幅度高频率的换水会快速降低硝化细菌的密度,对系统的伤害虽不是毁灭性的,但也是重创,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高频率小水量,或者低频率大水量,可根据自己的习惯,挑选一种,个人推荐后者,比较轻松(^_^,懒人都这么干)。
3。重点再说2个大的也是最常见生物群——藻类,藻类中,鱼缸中最常见的是3类藻:绿藻、丝藻、褐藻,这3种藻对鱼来说都没有任何害处,他们都属于自养型藻类,通过吸收水体种的N类,C类,再加上光合作用就可以生存了,也就是说是降低水体盐分的作用(主要是硝酸盐+磷酸盐类),但还是稍微有点区别,褐藻丝藻营养储备为多糖(淀粉,纤维素),这些藻类鱼吃了基本不吸收,但对刺激肠道蠕动是有好处的,而且因为自身比较坚硬,鱼很难彻底消灭褐藻丝藻,也就是说褐藻丝藻一旦产生,不通过人为因素不会自己灭亡,而且这2个藻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生存方式为附着方式,只能生长再缸壁上,换句话说,褐藻丝藻对水质的透明度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当然要清理观察面缸壁咯,^_^),对观察鱼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还有就是绿藻,绿藻是个大的门分类,属于绿藻门,其中细分包括硅藻,绿藻,这2个藻类都是直接生长在水体中的,平时说的洄水(绿水),其实就是这2个藻,这2个藻的共性是,硅藻绿藻都生长在水体中,对水体透明有明显影响,但消耗盐类的能力要强于褐藻丝藻(想想就知道吗,因为多吗,^_^),就营养来说,绿藻硅藻都是很好的营养,富含叶绿素,类户萝卜素(不太记得了,大概是这样吧),对鱼发色有很好效果,作为BB的开口饲料也非常好,其中尤其以硅藻为商品,营养储存方式为蛋白质,对发情期,月子期,病养期,扬色期,BB期都是非常好的饲料(毕竟蛋白质多吗!),而绿藻为淀粉方式。绿藻和硅藻的区分方法就是硅藻会偏黄,绿藻则只有绿色(色盲的兄弟很难区分这2个藻,吼吼吼!!)。
鱼缸中可能出现的这3大类藻如果没特殊需要,完全可以不清理,他们的作用跟植物很相近,可以消耗水体中的盐,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换水是为了降低盐的浓度,当缸中生长了这些藻类,换水周期就可以延长了,具体时间跟密度有关。还有关于这3个藻类的另一个用途,丝藻只会生长在N含量较低的水体中,光线强度一般,所以一旦鱼缸中能长出丝藻,恭喜你了,你的水质控制的相当好。当水体中产生绿藻了,就要当心了,光线太强+营养过剩通常会产生绿藻类的(包括硅藻),而褐藻多数是因为光线不足,营养也不足的情况下,而且一旦看是生长,将占据所有可能占据的角落而成为主控藻类,丝藻基本就不会产生了(没落脚的地方),绿藻硅藻可以再次生成,因为生活空间不一样吗,^_^。总结下来就是丝藻最适合,清理观察面,不影响水体透明度,工作效率最高,条件是要保持水体较好光照+营养一定要少就O了,丝藻在有目的培养的时候注意点就是要保持整个缸内的水体流动循环,这点很重要,一定要让丝藻漂浮起来,可以增强工作效率,那种风吹草低显牛羊的效果很好哦,好像绿毯子一样。
继续说说另一个大的群体——菌,菌对鱼的影响有2类,一类是致病类型的,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这些都是会导致鱼生病死亡的,而且已经有很多文章阐述得很详细了,就不再详细说了,重点说说另一类影响,厌氧异养类细菌,这类细菌虽然不能直接导致鱼生病,但对水质得影响是很大的,在水妖精篇章中曾经提到过关泵这个情况,当泵关闭掉,氧气进入停止后,如果缸内有大量剩余垃圾,厌氧条件下,有机物的几个主要成分N(氮),S(硫)的降解产为是氨(有毒),硫化氢(有毒),而在有氧环境下分解分别是硝酸盐,碳酸盐(都是无毒的),其中氨和硫化氢可直接毒杀鱼,而且一旦水中产生了,只能通过换水来解决(效果很快),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曝气后厌氧菌停止繁殖,氨及硫化氢重新进入硝酸盐,硫酸盐分解进程中,最终降解(效果很慢)。带底沙的鱼缸在沙的底层也有类似的分解有机物方式。蛋白质的分解要么走向硝酸盐,要么走向氨,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单项进程,跟氧气,细菌环境有直接关系,即使降解到硝酸盐,如果条件满足的情况下,硝酸盐也会重新生成亚硝酸盐(反硝化作用),这里面有细菌的作用,也有纯化学的反映方式,变化过程非常复杂,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降解了就不会还原了。
在水质的影响发面,解决问题的核心注意几个方面:
1。保证水体中的氧气
2。保证鱼缸内没有死角(如超过5CM厚的底沙)
3。不要让垃圾长时间浸泡在水体中
以上3点是鱼店里典型控制水质的方案,通常是配置小功率上滤,^_^。
4。配置功率匹配硝化系统,进行硝酸盐进程的降解。
5。定期换水,降低硝酸盐浓度。
池塘生态系统有哪些生物?
一个池塘其实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其生物因子包括: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等,非生物因子包括:池水、底泥、光能、温度、营养盐、PH值及溶于水中的气体等,这些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统一体,这就是池塘的生态系统。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其内部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保持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
海洋生态
任何物质或元素都处在循环的某个阶段,他们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无生命环境之间的循环活动过程就叫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能量在食物链中是向着一个方向逐级流动,不断消耗和散失,而物质则可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循环,或是从一个生态系统消失而又在另一个生态系统出现。这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特征。(海洋中生产者体积小,但是群体大。消费者体积大)依据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可划分为三大功能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不仅为本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也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唯一的能量来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包括所有海洋中的自养生物,这些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化合物,把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合成有机物中。。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然后再被其它生物所利用。值得提出的是,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能通过化能作用制造有机物,而陆地上没有这样的生产者。消费者是指依靠动植物为食的动物。直接吃植物的动物叫植食动物,又叫一级消费者,如大多数海洋双壳类、钩虾、哲水蚤、鲍等;捕食动物的叫肉食动物,也叫二级消费者,如海蜇、箭虫、对虾和许多鱼类等;以后还有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直到顶位肉食动物。消费者也包括那些既吃植物也吃动物的杂食动物,如鲻科鱼类、只吃死的动植物残体的食碎屑者和寄生生物。分解者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它的基本功能是把动植物死亡后的残体分解为比较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并把它们释放到环境中去,供生产者再重新吸收和利用。在全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资源分解的主要作用有:①通过死亡物质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给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②维持大气中CO2浓度;③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物质的含量,为碎屑食物链以后各级生物提供食物;④改变土壤物理性状,改变地球表面惰性物质因此,分解过程对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还有一些以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为食的动物,在物质分解的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如沙蚕、海蚯蚓和刺海参等,有人把这些动物称为大分解者,而把细菌和真菌称为小分解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是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分解作用的意义主要在于维持全球生产和分解的平衡生物量指水体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生物有机质的重量。在海洋,生产量一般随生物量增加而增加。周转率是指一定时间内新增加的生物量P与这段时间内平均生物量B的比率P/B系数。在海洋中,初级生产量以珊瑚礁和海藻床为最高,其变化趋势是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到海洋而逐渐减少。占地球表面积71%的大洋,其生物生产力很低,所以有人将其称之为“生物学的荒漠。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动是中等程度的,而陆地生产力的季节波动则很大,夏季比冬季生产力平均高60%。周转率一般都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从P/B比值(或称周转率)来看,个体越小的种类,P/B比值越大,虽然生物量小,但周转时间短,结果产量高。一般地,海洋的生物量比陆地增加的速度快。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食动物有着极高的取食效率,海洋动物利用海洋植物的效率约相当于陆地动物利用陆地植物效率的5倍。正是由于这一点,海洋的初级生产量总和虽然只有陆地初级生产量的1/3,但海洋的次级生产量总和却比陆地高得多在海洋中植食性动物对初级生产者的利用效率要高于陆地也高于肉食性动物以及杂食性动物对营养的利用率,因为在海洋中植食性动物大多以浮游植物和海草海藻等为食,摄食的时候基本将食物全部摄入,并且进行比较良好的消化。而在陆地上,大部分植食性动物只摄食植物的一部分,而根或是茎则被遗弃,或是进食之后并没有进行很好的消化就排出体外。不同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的消费效率是不相同的①植物种群增长率高,世代短,更新快,其被利用的百分率就高;②草本植物的支持组织比木本植物的少,能提供更多的净初级生产量为食草动物所利用;③小型浮游植物的消费者(浮游动物)密度很大,利用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肉食性动物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海洋中植食性动物对初级生产者的利用率是最高的。海洋生物群落中,从植物、细菌或有机物开始,经植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性动物,依次形成摄食者与被食进的营养关系,称为海洋食物链。因为海洋中一种生物往往以多种其他生物为生,而它本身也为多种生物所食,所以每种生物在一个海域中是处于不同的营养层次之中。这样,整个海域中各种生物彼此之间的食物关系就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这就是海洋食物网。物质和能量经过海洋食物网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转换与流动,是海洋生态系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个基本过程。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个体、群体或种群直到群落)在其不同的生态位发挥着作用。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过程中不断地消耗,其消耗量视不同的摄食者对所摄食食物的实际利用效率而定。一般说来,食物链每升高一个层次,有机物质量能量就要损失一部分,食物链的层次越多,总体效率就越低。因此,从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底栖植物或碎屑算起,处于食物链层次越高的动物,其相对数量越少。相反,处于食物链层次越低的动物,其相对数量越多。这便形成生物量度能量的金字塔。而食物链(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主要动能。(1)海洋食物链较长,特别是大洋区食物链经常达到4~5级。而陆生食物链通常仅有2~3级,很少达到4~5级。(2)海洋食物链的许多环节是可逆的、多分支的,加上碎屑食物链、植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相互交错,网络状的营养关系比陆地的更多样、更复杂。因此,在海洋中用食物网更能确切表达海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3)食物链只表示有机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中的转移与流动方向,而不表示每一营养层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的数量(即生物量和热量)。(4)食物链每升高一个层次,有机物质和能量就要有很大的损失,食物链的层次越多,总体效率越低。因此,从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底栖植物或碎屑算起,处于食物链层次越高的动物,其相对数量越少;相反,处于食物链层次越低的动物,其相对个体数量越多。贮存在生产者体内的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时会大量消耗,能流越来越细,营养级间的能量转移效率平均只有10%~15%左右。这便构成了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5)食物网的结构是可变的。从食物网的定义,我们已知在自然界中,一种生物往往摄食多种生物,而其本身也为多种生物所食。因而每种生物在一个海域中是处于不同食物链的不同环节,或者说处于不同的营养层次之中。这样,整个海域各种生物彼此之间的食物关系,就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事实上,同一种鱼也依其发育生长阶段、季节和所在海域的不同,其饵料也各异,所以食物网的结构是会改变的。图 海洋食物链类型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由于受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食物链的长度不可能太长,一般食物链都是由4~5个环节构成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在生物群落组成中成为核心的,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所组成的食物链才是稳定的。捕食食物链:直接以生产者为基础,继之以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能量沿着太阳→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途径流动如:青草→野兔→狐→狼在大多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只有很少一部分通向捕食食物链,不是主要的食物链2)碎屑食物链:以碎屑为基础,高等植物的枯枝落叶被分解者分解成碎屑,然后再为多种动物所食其构成方式为枯枝落叶→分解者或碎屑→食碎屑动物→小型肉食动物→大型肉食动物除此之外,还有寄生食物链,可认为是捕食食物链的特例。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一般说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其中一种生物的消失不致引起整个系统的失调;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尤其是在生态系统功能上起关键作用的种,一旦消失或受严重损害,就可能引起这个系统的剧烈波动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怎样使鱼缸形成生态系统?
普通高中《生物》(必修)课本图8-29是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图中的指的是非生物的物质,包括生物体外的参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无机盐、水、二氧化碳等无机化合物以及腐殖质等。 图中的Ⅱ指的是生产者,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如香蒲、莲、睡莲、浮萍、金鱼藻等),这些植物通常生活在浅水区域另一类是形体微小的浮游植物——多种淡水藻类(如硅藻、栅藻、蓝藻、团藻等),各种淡水藻都分布在光线能够透入的浅水层中(课本图中靠近水面的各种淡水藻都比实物放大了许多倍)。淡水藻类虽然个体微小,但是数量极多,因此,它们是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 图中的Ⅲ指的是消费者,其中的Ⅲ1是指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初级消费者,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即浮游动物(如剑水蚤等)和某些底栖动物(如生活在池塘底部的某些环节动物);Ⅲ2是指以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性动物——次级消费者,如某些鱼类和某些水生的昆虫;Ⅲ3是指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如凶猛的鳜鱼等。 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图中的Ⅳ指的就是细菌和真菌。
一、准备:
1、菌群居住的地方:玻璃环应该最少超过总体积的1%,最好有3%以上;
2、菌群呼吸的氧气:起码一个气泵是少不了的,草缸起码在夜晚是要补充氧气的;
3、菌群的食物:缸里要有起码一条不怕死的强壮的闯缸鱼;
4、菌群居住的水流:100升水要有600升/小时流量的水泵一个;
5、菌群居住的合适的温度:100升水有个100瓦到150瓦的加热棒;
6、菌群居住的水:用容器静置了一天以上的水;
7、硝化菌:鱼店买,干粉状的最好;
8、酵母菌:超市里买的发面用的纯酵母粉;
9、乳酸菌:超市里买的活性酸奶,是那些号称有多少多少亿个有益菌的、没有经过灭菌处理的名牌酸奶;
10、枯草菌:用药店买的“妈咪爱”替代,一种小儿消化药,干粉状;
二、操作:(按照100升水来衡量,请各位自行增减)
1、放水、消毒:把所有的东西,诸如:水、缸、滤材、水泵、草、石、沙、加热棒凡是以后放在缸里的东西全部消毒,使用高锰酸钾十万分之三左右的浓度消毒,打开气泵、水泵,等待10多小时水就回清了;
2、投菌:把上述4种菌每种全部投入缸里。每100升水投放剂量为:硝化菌15-30克,纯酵母粉一汤匙,酸奶一汤匙,“妈咪爱”一小袋(1克);
3、创缸:放入皮实、不怕死、经折腾的鱼两三条;
4、喂鱼:水清之前可以每天投喂一次,每次最多2克饲料;
5、等待:确保气泵、水泵不停的情况下等待,对于满缸白雾状的水不必一惊一诈;期间水里飘出腥臭味要立刻换水1/3左右;等待3-7天;
6、水清:投菌后水是白雾状的,然后慢慢清澈,直到清的无色、无味、晶莹剔透,让你想喝一口;
7、增加饲料:水清后可以增加喂鱼的饲料,每4天增加一两克,直到闯缸鱼可以在4分钟里吃完;期间水混就换水,并减少投喂量;
8、正常换水:从投菌开始,每周定时换1/4的水;不包括突发换水;
9、增加新鱼:闯缸鱼的投喂量稳定后应该再稳定3、4天,就可以增加些新的鱼了,每次增加3条左右比较合适;4天后没有反面效果就可以再增加几条,直到稳定;期间一旦水混就换水;新鱼进缸最好消毒,并作好过水工作;
10、日常维护:记住定时、定点、定量的喂鱼、换水、洗沙是长期维护的秘诀。
新手如何建设鱼缸生态循环过滤系统
养鱼先养水。水好,鱼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