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对鱼虾造成的危害(急)
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其他各种合法活动、损坏海水和海洋环境质量等有害的影响。
特点 ①污染源广。除人类在海洋的活动外,人类其他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通过江河径流,或通过大气扩散和雨雪沉降,最终都将进入海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氯联苯、石油和汞等挥发性物质的全球扩散性污染问题引起广泛的重视。据估计,多氯联苯的世界年产量为10万吨,每年约 25万吨蒸发进入大气,它们大部分最终都将沉降入海洋。②持续性强。海洋是地球上位能最低的区域,它不可能像大气和河流那样,通过一次暴雨和一个汛期使污染得以减轻,甚至消除。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它们可以通过生物的浓缩作用和食物链传递,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持续性强还表现在若干年前包装起来投弃到海底的有毒物质,因容器被海水腐蚀、破损而溢出污染了海洋。③扩散范围广。世界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整体,且不停地运动着。混入海水的污染物在海流的携带下,从一个海区搬运到另一个海区,从沿岸、河口搬运到海洋。例如,日本八丈岛等海域漂浮的沥青块,可以在美国和加拿大西海岸发现。孟加拉湾曾检出远自非洲漂来的滴滴涕残留物。④防治困难。海洋污染有很长的积累过程,不易及时发现,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且治理费用高。如为了消除“托利卡尼翁”号油轮污染事故的影响,英法两国政府花费了 800多万美元。
危害 受海洋污染损害的可包括海水淡化、制盐业、海洋生物和水产资源开发、游览、海上交通和海洋工程等方面。其中受污染危害最甚的是水产业和旅游业。污染对海洋生物和水产资源的影响主要是:严重的污染事故在短期内可使大批生物死亡;污染能干扰、破坏海洋生物之间的信息联系(特别是化学信息),从而有可能改变鱼、虾的洄游方向和路线;污染可能增加生物(尤其是养殖生物)的发病率;卵和幼体比成体更容易受到污染伤害,由此还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减少;影响动物正常索食、代谢机能,降低生长速度,从而降低生存的竞争能力,影响生存;改变生境条件,如生化需氧量增加,固(附)着基质的变化,使一些生物(如底栖生物)无法生存;少数种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将使生态平衡失调,如赤潮的发生等等。
沿海国家,近岸水域污染一般比较严重。据1979年调查,中国沿海地区每年向海里排放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64亿吨,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13万吨,重金属5万多吨,有机物(COD)694万吨。此外,沿海各县每年施用农药179万吨,化肥 268万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随地表水流失入海。在陆源污染物比较集中的海区,如天津近海、大连湾、锦州湾、胶州湾、湛江港等海区的海洋生态、渔业和沿海人民生活已受到损害。
海洋污染具有全球性,其影响也往往波及全球环境。比如油膜大面积地覆盖海洋表面,阻碍了正常的海-气交换,有可能影响全球或局部地区的气候。
制约因素 进入海洋环境的污染物直接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以及污染物自身理化性质的制约。风、浪、流和温度等物理因素制约着污染物的蒸发、风化和稀释扩散作用;化学因素制约着污染物的吸附、絮凝、沉淀、氧化还原及化学元素价态的变化;海洋生物的运动和代谢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降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微生物对石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等。污染物自身的理化性质直接制约其迁移转化过程和毒性等,如颗粒态的痕量金属易于被滤食性生物所富集而较快地自水体发生转移。又如甲基汞对生物的毒性也远大于无机汞。
防治措施 主要是:①坚持海洋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方针。当前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对陆地污染源的治理,同时,要及时控制海上污染源,防患于未然;实行海陆综合治理和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保护沿岸海域、重要渔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和港口等。②深入开展海洋污染的科学研究,着重于海洋污染通量、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存在形式、海洋自净能力、生态毒理、环境影响评价等的研究,为制定和贯彻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标准,为海洋开发提供科学依据。③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加强污染的监测和监视,严格依法进行海洋污染管理。④建立一支海上消除石油污染事故的力量,减少油运和海上油田开发油溢、损漏等事故造成的污染损害。⑤加强有关保护海洋环境、防治污染的宣传教育。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影响海水养殖面积的因素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海洋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的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我国共发生较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947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2000年发生较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120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6亿元。海洋渔业污染损害事故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我国共发生较大突发性海洋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04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7亿元,其中特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3起,重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12起。2000年共发生较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20余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其中特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4起,重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1起。日益严重的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这一问题引起了有关国际组织及各国的政府的极大关注。为防止、控制和减少污染,在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努力下,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公约,它们对防止、控制和减少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沿海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针对本国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国际社会也针对世界海洋污染制订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但是,海洋环境污染的形势还是非常严重。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空气污染、躁音污染、淡水污染等。本文只就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对策作一探讨。
一、造成污染的原因
1、船舶造成的污染
何谓船舶造成的污染,是指因船舶操纵、海上事故及经由船舶进行海上倾倒致使各类有害物质进入海洋,海洋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船舶造成污染的特征:(1)经由船舶将各类污染物质引入海洋。(2)污染物质进入海洋是由于人为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也就是说污染行为在主观上表现为人的故意或过失。(如:洗舱污水、机舱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海洋)(3)污染物进入海洋后,造成或可能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船舶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为:(1)船舶操作污染源,这种污染的产生主要是船舶工作人员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如:有的船舶工作人员故意的将含有有害物质的洗舱污水排入海洋,船舶机舱工作人员故意将含有污油的机舱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海洋,还有的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错开伐门将燃油排入海洋。(2)海上事故污染源,船舶由于发生海上事故,如:船舶碰撞、搁浅、触礁等事故使各种污染物质,主要是燃油外溢、油舱由于事故破裂造成的渗漏对海洋造成的污染。(3)船舶倾倒污染源;这种污染源的产生,主要表现在,经由船舶故意的将陆地工厂生产所产生的生产废料、生活垃圾、清理被污染的航道河道所产生的带有污染物质的污泥污水,倾倒入海洋。所以说船舶污染是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之一。
2、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
我国海域石油蕴藏量十分丰富,目前多数开发者集中在近海海域勘探开发。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飞速发展,有的钻井船和采油平台,人为的将大量的废弃物和含油污水不断地排入海洋,因此,海洋石油开发也是目前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之一。在不同的程度上对我国近海海域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污染主要表现在;(1)生活废弃物、生产(工作)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2)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的发生。(3)人为过程中和自然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流入海洋中。石油进入海水中,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石油进入海水后,使海水中大量的溶解氧被石油吸收,油膜覆盖于水面,使海水与大气隔离,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对幼鱼和鱼卵的危害是很大的,在石油污染的海水中孵化出来的幼鱼鱼体扭曲并且无生命力,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使其死亡。油污使经济鱼类、贝类等海产品产生油臭味,成年鱼类、贝类长期生活在被污染的海水中其体内蓄积了某些有害物质,当进入市场被人食用后危害人类健康。
3、工厂对海洋的污染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沿海居民对滩涂养殖利用面积正逐年扩大。从养鱼、养虾、养蟹、到养殖比前述更有经济价值、更珍奇的水生动植物。这些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水产市场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饮食生活,提高了饮食水平。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给一部分人创造就业机会。可是,近几年来,在我国沿海时常发生海水赤潮等海水变质现象。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气侯因素外,再就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除前面所述的两种原因以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陆地工厂对海洋的污染。陆地工厂对海洋的污染主要表现在,(1)与海相通的河流两岸的造纸厂、化工厂等利用河道排放污水而流入海洋。(2)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倾倒河岸或河道,随河水或涨落潮流入海洋。如,2001年天津海事法院受理的河北省乐亭县19家养殖户状告河北省迁安市书画纸业有限公司等五单位滩涂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一案,就是典型的陆地工厂利用通海河道排污造成海洋污染的案例。本案19位原告都是在河北省乐亭县王滩镇小河子(滦河)入海口两岸对虾和滩涂贝类养殖区从事日本对虾和青蛤养殖。滦河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和唐山市境内,从承德流经唐山地区的迁西、迁安、滦县、滦南、乐亭,于乐亭县姜各庄入海。滦河在滦县响螳分流,进入乐亭中部的支流最终流入小河子,在王滩镇新海庄入海,在小河子入海口两岸有上万亩虾池及滩涂贝类养殖区。2001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因滦河上游排放污水造成在小河子入海口两岸部分渔业水域污染而引起养殖对虾和滩涂贝类死亡事故。事故造成小河子入海口两岸受污染水域的养殖面积共计705615亩,其中对虾养殖水面面积656115亩,滩涂贝类养殖面积495亩。5月30日调查人员对小河子闸养殖区的对虾和滩涂贝类死亡现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6796%的青蛤死亡,日本对虾的平均死亡率为51%。造成本次事故的原因系唐山市滦河沿岸工矿企业向滦河排放未经达标处理的污水所致。
二、防治、保护海洋污染的对策
海洋的污染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只抓单项治理是不能真正解决海洋污染问题的。众所周知,我国从1979年以来相继制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治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港口的水域保护条例》等专门涉及到环境保护及防止海洋污染,水污染的法律法规。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对乡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防止污染,在乡镇企业的注册登记、生产项目、防污设施等,均作了明确规定,“乡镇企业必须遵守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指导下,采取措施,积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和低资源消耗的企业,切实防治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保护和改善环境。”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实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规划,提高乡镇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
“乡镇企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乡镇企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乡镇企业不得采用或者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不得生产和经营国家命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标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必须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关闭、停产或者转产。”
随着环境的逐渐恶化,各种灾难以不同形式逼近大众生活,引起了公众及政府的极大关注。为了遏制环境的继续恶化,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公众自行组织的以环保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也掀起了高潮。
从我国现阶段的海洋污染现象看,主要污染并不是老百姓造成的。究其原因,大部分的工农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因为各种原因先后造成的。对于老百姓来说,衡量一个城市的环境好与坏,往往只注意该城市的表面卫生情况,街道是否整洁,市场是否繁荣,一般不会去研究表面环境好的城市,她的污水处理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污染。以大连市为例,去过大连的人都会说,大连的环境真好,可又有谁会去研究她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当你分析了大连环境统计数字后就可以看出海洋污染的产生源了,大连市环渤海的入海排污口的数量达66处,占全国主要入海排污口的304%。这只是对大连一个城市的数据统计,而环渤海地区有三省一市,大部分的城市污水或直接排入海洋或排入与海相通的河流,所以说我国的内海—渤海的污染主要来之陆地是有根据的。无论是船舶对海洋的污染,还是陆地对海洋的污染。其结果都是对人类、海洋生物、海洋植物乃至整个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我认为:(1)加强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对政府环保职能部门的执法监督,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将环保工作提到日事日程上来。(2)加强对船舶及钻井、采油平台的防污管理,首先应对船舶及钻井、采油平台所有人的管理者,必须进行防污教育,增强防污意识,提高除污救灾技能。作业者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去做。使污水处理设备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严把除污化学试剂的质量关,严禁使用有毒的化学试剂除污。(3)各地渔政部门、港监防污部门应对本辖区内的水域的污染状况,污染源、地理环境、水文状况、生物资源状况等必须了解清楚,根据所了解的情况作出防污规划,当好政府的参谋,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可根据所了解的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制定出最好的减灾方案。
1水体pH值及浊度变化。针对网箱养殖区水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网箱养殖在短期内不会影响周边水体环境的浊度和pH值,但如果采用大规模网箱投饵养殖,各种沉淀物和有机碎屑等的长时间存在则会导致水体透明度及pH值降低,有机物分解及水生生物呼吸作用是最主要的原因。
2溶解氧变化。水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中包括水体溶解氧,其含量变化能够准确反映海域水环境的质量状况。针对水产养殖有机污染状况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大量有机物在氧化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极大部分的溶解氧,同时通过厌氧细菌的作用,在脱氧的同时导致有害气体产生,使水生生态环境恶化。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对此过程进行深入探究,比如,池底过剩虾饵分解时会导致海水中DO降低,而且能够在24h内降到零值。另外,在高密度贝类养殖过程中,大量溶解氧会被消耗,特别是在水交换条件较差的情况下。针对养殖水体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养殖所产生的废物分解和鱼类等水生生物呼吸等会降低DO浓度,通常养殖水域越深,DO浓度值越少。
3营养盐变化。在进行海水鱼虾高密度养殖时,通常会投喂大量饵料,分解残饵及粪便等排泄物所产生的物质会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并且水体强污染源来自于海水养殖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与其他海域相对比可以看出,海水养殖区中存在的总氮、悬浮物、总磷、COD 、BOD等相对较高,与非养殖区相比,水体透明度、pH值及DO却相对较低。因此可以确定,海水养殖所形成的废物会使水体营养物总浓度提高。
4底质变化。与非养殖区相比,海水养殖区呈现的沉降量较大。对贝类养殖海湾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可以看出,高密度养殖区域存在明显的生物沉降作用,与周围水体相比,氮、碳、磷在水产养殖区底泥沉积物中的含量较高,其耗氧量也相对较高,并且残饵在沉积物中极为常见。一旦底泥堆积有机物过量,会使底质理化指标发生变化,加大微生物分解作用,使底泥溶解氧降低,甚至因无氧或缺氧而呈现还原态。另外,由于海水中大量硫酸盐的存在,在沉积物吸附作用下,会向底层进行渗透扩散。因此,在海水养殖区的底泥沉积物中,无机氮、COD、硫化物、无机磷等含量较高。
5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相关研究表明,高密度海水养殖会对水中浮游生物优势种群造成一定影响。由于水体营养物质及饵料施用量增加,会促进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时间的延伸,会出现营养物质富集、光照降低、水质恶化等现象,导致浮游植物的数量不断减少。由于不同藻类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所差异,水质恶化的同时,也使藻类优势种群发生变化,由硅藻类转变为蓝藻类。
作为滤食性动物,贝类具有较强的滤水能力,一旦进行高密度养殖,会对摄取的浮游植物和有机颗粒进行过滤,这就会严重影响浮游植物和种群结构,增加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影响。
在鱼类养殖产业中,底栖动物作为优良饵料,也是水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其中鱼类粪便、残饵等会对水质及水体营养状况造成损害,还会影响底栖动物的数量、种类以及生物量。与非网箱区相比,网箱养鱼区底栖动物现存量较少,网箱下方及邻近水域存在大量生物粪便和残饵,在分解时会导致大量氧消耗,底栖动物的数量大幅度下降,随着网箱距离的不断加大,其影响作用不断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