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网箱养海参是在圈里吗
以我所掌握的情况为基础,不是,小网箱养海参不需要在圈里,它的箱子多长两三米,只要把它放在海底就行了,也可以把它放在浅海里,但需要注意放置的位置要避开暗沙和有毒物质的区域。同时,还需要对海参的生长情况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定期监控,确保海参得到正常的照料。
怎么养海参苗
海参自古被列为“海中八珍”之一,有“海中人参”的美誉。据研究,海参特别是北方刺海参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特点,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医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海参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价格不断上涨,由此带动了海参养殖热的兴起。在青岛地区,刺海参养殖已成为继对虾养殖之后又一新的海水养殖热点,及时开展海参规范化繁育及养殖推广成为当前海水养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在青岛市一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开展试点,积累了几点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一、育苗设施与水质条件1 育苗设施要齐全完备。主要包括沉淀滤水设施、增氧设施、育苗室和饵料室。育苗水体1000立方米,分为10个培育池,每个100立方米。
2 海水水源要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育苗用水经二级过滤系统沉淀,再经入池管道口300目筛绢网滤出,经镜检无大型原生动物入池。
二、藻种选择与饵料培养1 单胞藻饵料种类硅藻类有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藻、牟氏角毛藻;绿藻类则有扁藻、小球藻。
2 饵料培养分为三级,一级瓶藻种培养:选用康威液做营养盐,沸水消毒;二级中继培养:采用聚乙烯透明薄膜袋(罩网笼)过滤;三级开放式培养:在专用饵料培养池进行生产。
三、刺海参室内人工育苗1 亲参采捕以自然海区采捕的刺参为好。采捕时间应选在海水底层水温达到15℃~16℃时,亲参产卵前5天~8天时,集中采捕。选择体长20厘米以上、体重 250克以上、性腺指数10%以上、无损伤的个体作亲参。
2 亲参的蓄养蓄养密度以每立方米15只~30只为宜。每天早上倒池和换水,清除粪便和污物,晚上再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1/2,换水温差小于1℃。
早繁苗可提前采捕升温促熟,这时蓄养时间较长,需投饵,饵料为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饵料,日投饵量为刺参体重的4%~7%
3 产卵孵化与幼体培育①产卵:在蓄养3天~7天后,亲参可以在蓄养池中自然排精产卵;育苗厂多采用阴干流水刺激法诱导产卵。做法是蓄养7天左右,傍晚19点以后进行,将池内海水放干,使亲参在池内阴干40分钟~60分钟,然后用海水冲击30分钟~45分钟,同时洗刷蓄养池,再注入过滤的新鲜海水,亲参一般在当日或第2天产卵。在雌参产卵前将其移入产卵箱(透明的玻璃、有机玻璃水族箱或塑料水桶)进行产卵受精,可适当人工添加精液(每个卵周围3~5个为宜)并不断搅动水体。一般100升的产卵箱可放8只~14只亲参,采卵密度80粒每毫升左右。亲参产卵受精后及时将亲参移出,并用过滤海水洗卵数次,一直到池水变清为止。
②孵化:受精卵直接在蓄养池孵化或移入孵化槽、培育池中孵化。在产卵箱产卵受精的,计数后应立即将受精卵移入孵化槽内或培育池内。孵化过程要注意经常充气和搅动水体。
③幼体培育:初耳幼体产生后,稀疏、分池进行幼体培育。孵化36小时~48小时后,即可投饵。饵料主要为培养的藻类,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等。藻类的日投饵量在初耳幼体期为每毫升15万细胞,中耳幼体期为每毫升2万~3万细胞,大耳幼体期为每毫升4万~5万细胞。每日分2次~3次投喂,每次投饵量的标准以投饵1小时后大多数幼体满胃即可,下次投饵要接近半胃为准。适宜环境条件分别是水温 19℃~25℃,室温27℃~30℃,盐度27‰~33‰,光照为漫射光,溶氧每升5毫克~75毫克,pH值78~83,氨氮每升≤05毫克 所用水质符合NY5052的要求,幼体培育期间全部使用二级砂滤水。日换水量1次~2次,每次1/3~1/2,换水温差小于2℃。
4 采苗当樽形幼体出现的比例占整个幼体的10%~20%时开始采苗,采苗器多为聚乙烯波纹板和聚乙烯薄膜,投放量为每立方米60片。使用前用05‰ ~10‰的氢氧化钠浸泡1天,再用每升10毫克~20毫克的高锰酸钾溶液洗刷,最后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将洗刷干净的采苗器放入饵料池中接种底栖硅藻,以菱形藻为主,经过10天~20天,直至在采苗器的附着基上附着一层底栖硅藻。
5 稚参培育前期稚参规格在04毫米时饵料以附着基上底栖硅藻为主,日投喂量与附着藻量有关,投喂鼠尾藻磨碎液每天2次,每次每毫升20万~30万细胞;后期稚参规格在5毫米~6毫米时应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10%左右。
四、刺海参增养殖1 苗种选择①放养前准备养参前应将积水排净,封闭晒池,同时维修堤坝、闸门,并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沉积较厚的地方,应翻耕曝晒。清污整池之后应清除刺参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的中间宿主。常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清池除害。池子进水30厘米~40厘米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用量分别为每公顷 800千克和每公顷15千克左右。清池后,在全池投放块石、瓦片垒成参礁;参礁造成后即可进水培养底栖藻类,可适当移植一些大型海藻如鼠尾藻,必要时也可以施肥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②放苗苗种规格在2厘米以上,健壮无病为好。放苗密度以每公顷15万粒~20万粒为宜;大规格苗种放苗可采用人工下水直接放苗,将苗种均匀撒播在石块上即可;小规格苗种宜采用将网袋沉入水中,让苗种自行爬出的方法。
2 日常管理在进水渠道应设立2道~3道拦污网。多雨季节要提前纳高水位。一般养殖前期(6月以前)日换水量为10%~30%,并逐渐使池塘水位达到2米以上的最高水位;养殖中期(6月~9月)尽可能保持池水最高水位;养殖后期(9月以后)日交换水量10%~20%,最高水位15米。在养殖期间,根据水质情况,可酌情追肥,透明度保持在1米左右。
3 饲料投喂量人工配合饲料或海藻粉日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5%~10%;磨碎的鲜海藻日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10%~15%,每天1~2次,实际操作根据池中饵料剩余情况决定增加或减少。夏眠期和冬季不投喂。
4 病害防治养殖人员每天巡池2次,早晨和傍晚各1次,注意清除养参池周围的蟹类、海星等敌害生物。注意发现吸附在干露在池避上的海参要及时拣拾到水中。及时切断病原,不纳入发病参池排出的水,不投喂变质及带有病原体的饵料。
五、刺海参的采捕刺海参的采捕时间一般在4月~5月,11月~12月,也可视市场情况,潜水捞取,采大留小。6月~8月为繁殖季节,不宜采捕。采捕规格一般在100克以上。春季放养的5厘米~6厘米左右的大规格苗种当年秋冬季即可养成商品参,2厘米左右的小规格苗种需要到第2年才能达到商品参规格。
资料来源(特养一族)
海参养殖技术
借鉴
一)潮间带梯田养殖
< AN id=lblNote style=FONT-SIZE: 10pt>< AN id=lblNote style=FONT-SIZE: 10pt> 1梯田建造 在潮间带从低潮线或者中潮附近开始,或者利用地质地形的特点,用石块加钢筋水泥筑堤,围成梯田,梯田最深处堤高100—150厘米,在堤上插固直径2厘米左右的钢筋,钢筋长度要高于海水表面,钢筋间距3—5米,钢筋上吊挂直至水面网目2厘米左右的网片,风浪大的海区,在堤外应设置散石护堤。根据梯田面积,在堤上设置1至数个闸门,以利水的交换。 池内可投石、海参礁、汽车外轮胎等提供海参栖息场所。投石以堆放为主,散铺为辅,每亩投石80—100米3,或者投海参礁40—60个。池内石头和海参礁上,尽量繁生大型藻类,如裙带、石芘、鼠尾藻、鹿角菜、鸡毛菜等。沙泥质,移大叶藻,以改善环境,为海参提供饵料。 2苗种放养 放养苗种规格偏大为好,一般可放养体重5—10克的幼参,放养密度20头/米2左右为宜。投放时,可直接将幼参撒于池内石头或海参礁上。 3日常管理 由于梯田养殖一般都是高密度,因此日常管理尤为重要,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梯田内水质清新,每日纳潮,保持潮流畅通,视梯田内污物累积情况,不定期地进行清楚,保持水质; (2)人工投饵:在养殖密度高达20—30头/米2的状况下,完全依赖自然饵料,难以满足海参对饵料数量的要求,尤其是在海参活动、摄食盛期,因此应适当添加人工配合饵料,予以补充。一般在3—6月、10—12月期间,适当投喂人工配合饵料;
(3)加强梯田护理:堤坝发现有泄漏,网片有破损应及时修补。每日退潮后,应巡视梯田,将梯田内的可疑敌害生物,日本鲟、海盘车等清除。另外,注意观察海参的活动情况,发现有海参向田外逃逸,应及时捕回。 4养殖效果实例 烟台市水产研究所在牟平养马岛东端、挡浪坝南侧中潮区建一养殖池,长110米,宽30米,面积3300米2,池内最大水深18米,大潮能全部退出,池东南角有一自然换水闸,闸口宽32米,池东北、西北各设一个进、排水闸,闸门宽05米,池内投石155米3,呈堆状、散状、平铺状,投瓦片500张,扇贝养殖筒300只。1987年投平均体重594克的参苗21450头。1988年4月,投平均体重122克的参苗8044头,1988—1989年,二次回捕10044头,回捕率341%,平均躯体重882克,(体重约160克),加工后获得干品6918千克,平均亩产干参141千克。 (二)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 1 养殖方法的理论研究 黄海水产研究所(1992-1994),对刺参夏眠习性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采用人工降温的低温饲育与自然水温的常温饲育相结合的方法。降温饲育:试验期间各年龄段组群正常摄食,每头平均日摄食量亲参0184克,1龄0165克,2龄0317克,2—3龄0315克,3龄以上0412克;消化道形态正常,小肠组织结构完好无缺;性腺退化不明显,肉眼可辨雌雄,处于成熟期或排放期;体重呈正增长,每头平均日增重1龄0534克,2龄0410克,2—3龄0875克,3龄以上006克。常温饲育各年龄组群随温度升高,日摄食量逐渐降低,直至停止摄食,消化道退化显著,小肠组织结构仅留有外表皮、肌肉、内表皮;性腺退化迅速难以发现,肉眼难辨雌雄,处于休止期;体重呈负增长,每头日平均增重1龄—0648克,2龄—0753,2龄—3龄—1227克,3龄以上—1818克:研究结果完全论证了水温使海参夏眠的主要外因。在高水温夏眠期,采用人工降温可以解除夏眠,而转入正常地活动、摄食、成长,从而完全可以避免由于海参夏眠减重,对人工养殖造成的弊端,这就为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努据。 2养殖方法 (1)控温方法:目前,最经济的控温方法有:①夏季用海带育苗排放的低温水进行降温,冬季用鲍鱼苗种排放的升温水进行升温;②利用坑道冬暖夏凉的低温特点调节水温,在夏季最高水温21摄氏度左右,冬季最低水温7摄氏度—8摄氏度;③海水深水井:该井井水温度,一般冬季12摄氏度—13摄氏度左右,夏季15摄氏度—16摄氏度左右,是海参养殖的适宜温度。但盐度要格外注意,一般养殖用水盐度不应低于26,随着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法技术的不断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采用全控恒温恒养殖法,也并非是不可能的。 (2)养殖池建造:为减少养殖室规模,充分利用空间和减少能量损耗,降低养殖成本,一般可在室内建造多层(3—5层)立体养殖池,养殖池可用砖水泥结构或者框架塑料水槽,养殖池规格可为200厘米80厘米40厘米,二层间距50—60厘米,养殖中期后,每个养殖池用2—3块有孔塑料波板隔为上、下二层。 (3)苗种放养:苗种放养规格,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要小于体长2厘米,最好3—5厘米。放养密度体长3—5厘米的种苗,单层放养40—50头/米2、双层放养80--90头/米2为宜。苗种应先投放到池内吊挂的网箱里(20目)养殖,当养殖2—3个月后,可撤去网箱参苗直接移到池内,苗种放养前应消毒,一般可用510-6—1010-6(5—10 m)呋喃西林药浴。 (4)日常管理 1)水的管理:试验表明(表1-41),海参的适宜生长水温为10摄氏度-17摄氏度,最适生长水温10摄氏度—11摄氏度。养殖水水温,可根据具体条件控制在最适宜范围内。养殖期间流水培育,为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水可从最上层自上而下逐层循环利用,每日水交换量为3—8个量程为宜。 2)投饵: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每日上午和傍晚各一次,日投饵量依控温条件而变化,一般在体重的1%--10%范围内。 3)清池和倒池:为保持池内水质,应及时清池和倒池,一般每天清池一次,用虹吸法清除池内粪便和残饵。倒池是改善水质的有效方法,一般10—15天进行一次,如若水质发生意外,则应及时倒池处理。 4)病害防治:目前为止,在海参养殖期间,病害发生尚不严重,而且一旦发病可以控制,尽管如此也不能掉以轻心。一般容易发生病害,一是猛水蚤的伤害,可用210-6—510-6(2--3 m)的敌百虫杀灭;二是皮肤溃烂,主要在高水温时(>10摄氏度),容易出现,可用药310-6—510-6(3--5 m)呋喃西林或者土霉素1010-6—1510-6(10--15 m)药浴。海参池塘养殖技术
池塘养殖, 海参, 技术
随着我国海参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北方池塘海参养殖已取得了不少成功之例,为提高海参养殖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本公司特将海参池塘养殖高产技术推荐给大家,以供大家参考
建造养参池
在中潮带或低潮带利用当地地理优势,最好是岩礁底质,用混凝土和石块围城形状,大小不等的池塘,风大的海区围墙要加厚加固;小潮时要保证蓄水不低于15米,且不渗漏;所选海区不得有污染,尤其是油类污染;盐度不得低于千分之二十八,无河流注入;该池塘缺点造价太高也可将一个对虾养殖池塘,最好是泥沙底质,改造成刺参养殖池塘养殖池各留一进,排水闸门,该池海水的更换最好依靠自然纳潮,每天换水量不底于百分之三十左右,池内平均水深15米以上该池的优点是即便于观察和管理又造价低,但注意夏季底层水温20摄氏度以上超过3个月的池塘不易养殖海参
放人工海参礁
建造人工海参礁的目的,是为刺参提供隐蔽场所,并繁殖大量的海藻,水草供刺参栖息,摄食和夏眠,所以对于虾池改造的参池必须投放人工海参礁人工海参礁的材料可以是瓦片,砖头,废弃的扇贝笼,混凝土块,甚至稍大,形状不等的石块也是很好的参礁;参礁的摆放以尽可能的增大海参的隐蔽空间为原则,可以摆放成列状或堆状;参礁投放的数量根据实际条件越多越好;可用瓦片,石块,果框或空心砖造礁,方法如下:
1瓦片造礁:用盖房用的红色瓦片,每三个为一组,三个瓦片的长边依次对接,形成一个三角棱体,用细绳将棱体扎紧用此棱体在池底堆成若干个礁堆,礁堆的间距为35米,一般每亩用瓦片2500片左右礁堆有上下两层棱体组成,每层又分南北2排,下层每排59个棱体,上层48个棱体(交错堆放),上层棱体再盖上瓦片这样,从南到北方向看,整个棱堆由若干个三角空间构成
2石块造礁:每个礁堆用石块08—10方,堆放时石块尽可能多留出空隙,礁堆间距4—5米
3果框造礁:每个礁堆有三个果框组成,下面2个,上面1个,并用细绳捆牢筐口向北,筐内压上石块,以防果框移动
4空心砖造礁:方法同瓦片
对于已投放好参礁的池塘,在放苗前最好先清池杀死敌害和致病菌,通常用10 m茶籽饼和20 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一天后,将池塘连续冲刷2-3遍后方可使用消毒完成后,参池纳满水,并用10天—15天时间肥水,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参苗的运输
通常采用湿法和干法两种方法运输参苗所谓湿法运输,是在运输参苗时,把参苗放在帆布桶里,每桶装参苗300头左右,加水02立方水体左右所谓干法运输,是将参苗放于塑料周转箱中,箱的底部铺放2cm厚的脱脂棉,上面铺放两层纱布,用海水湿透,将参苗均匀平放,其上再盖上4层湿纱布,然后再将塑料周转箱一个个垛起,外围用塑料布挡风天冷时,外层加发泡塑料保温若天气干热时,路途中还需适当喷淋海水
参苗的投放
苗种的投放规格
苗种的投放规格可在1cm左右因为刺参6月前后产卵,育苗,9月份苗种在生长至1cm时就可供使用亦可选择越冬的大规格参苗(规格多在300-500头/斤),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养殖周期,如果人工投喂管理程度较好的池塘,还可以选择体重12-16克/个的参苗,当年80%可达到商品规格总之,参苗投放规格要根据实际养殖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综合而定,最好是各种规格混合投放,逐年逐批投放
参苗的投放时间
参苗的投放时间可定为9月份中下旬恰好是夏季高温季节刚过,人工海参礁上生长着各种藻类,尤其是底栖硅藻相当丰富,这就为幼参提供了优良的饵料此时水温下降至21-25摄氏度,恰恰是刺参爬出洞穴,进行摄食的良好时机,幼苗生长迅速当进入寒冬时,幼苗可生长至4-7cm试验也表明,刺参具有相当强的耐寒能力,冬季池表结冰,刺参也不会冻死也可以在来年3-4月份放苗,这时水温适宜苗源丰富(越冬保参苗大多在这时出售),部分当年就可收获,见到效益
苗种的投放方法
参苗的投放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投放法,适合于大规格参苗的投放,将运回的参苗均匀的洒放到参礁所在的水域;二是网袋投放法,适合于体长1cm左右的小规格参苗的投放因为1cm左右的参苗附着能力很弱,将其装进网袋,让参苗慢慢爬上人工海参礁附着,有利于于提高成活率参袋一般用20网目的聚乙烯扇贝苗袋,每袋装苗40-60头,袋内放进小石块,防止漂浮和移动,参袋微扎半开,均匀的投放在参礁附近
苗种的投放密度
参苗的投放密度可根据参苗的规格不同而合理控制,按大苗少投放,小苗多投放的原则来调节,通常300-500头/斤大小的苗种投放密度可控制在10-30头/平方米,最终成活率可达35%左右;规格在1cm左右的渗苗在温度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可控制在100-150头/平方米;规格30-50头/斤的参苗,可控制在8-15头/平方米总而言之,参苗的投放密度除与水温水质有关外,还与投喂管理有关,合理的投喂质量较好的海参配合饲料能有效的提高成活率,缩短养殖周期
养成期管理
饵料投喂
海参的食性很杂,主要以海底表层的沉积物为食,沉积物主要包括贝壳,硅藻,细菌,原生动物,小的螺类,双壳类的幼贝,挠足类,海藻,虾蟹类及大叶藻类的碎屑等
具体投喂方法:将海参配合饲料用水浸泡10-15分钟,然后均匀泼洒在参礁上及其附近,投喂量按池内海参总重的百分之3-5即可,一般每天早晚各投一次,也可隔天投喂,注意每天投喂时不要向外排水,以免饲料流失造成浪费7-9月份一般不投喂
2 水质交换 海参喜欢清新的水质,因此养参的池塘应具备较好的进排水条件,换水除了可以保证水质的清新外,还可以为海参提供部分天然饵料,另外还可以在雨季避免池塘水盐度的变化,为海参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池塘水日交换量要大于池水总量的百分之3值得注意的是在换水时要带网以防水中敌害生物进入
3 日常监测 养殖期间应注意加强水质,盐度,水温,海参生长情况,安全措施的监控夏季是池水变化最大的季节,如发现水温过高,水色异常应立即换水,以免造成海参死亡;每天应注意观察海参的活动,摄食情况,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投饵量)确保海参保持较好的生活状态,每隔10-15天下水探模,测量海参,观察海参生长情况;池塘堤坝的安全尤其是多雨季节更应注意
4 清除敌害:海参由于自身防卫能力很差,很容易遭到其他水生动物的攻击和捕食,因此清除海参敌害工作也是养殖中的关键一环海参的主要敌害有虾蟹类,水蚤,肉食性鱼类,海星等在放苗前可用20 M漂白粉彻底清塘,清除敌害,进水时用80目网过滤,以防鱼虾蟹卵及其幼体,水蚤等敌害进入;虾蟹类在养成期间可采用地笼网诱捕;肉食性鱼类可以用粘网,钩钓捕杀,进水时最好用80目网过滤;海星要检出池外晒干
六,收获
海参体重一般达到250克以上时即可收获,收获时间可根据市场价格和养殖周期灵活掌握,一般深秋初冬收获较多;收获方法主要以潜水捕获为主,有条件的可以排干池水进行挑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