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养殖水蛭养殖的方法。
水蛭又叫蚂蟥,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名贵药材,利用它可治疗心绞痛、脑
中风、跌打损伤等症。目前野生水蛭资源越来越少,而日本每年都要从我国
进口千吨水蛭,导致价格不断攀升。水蛭养殖成本低、见效快。现简要介绍
水蛭稻田生态养殖技术,供参考。
1稻田条件 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良好,保水性好,面
积667~1334平方米为宜。
2主要设施 ①沟。在田四周挖沟,深12米,宽20米,另
在田中开挖若干深04~05米、宽06~08米的道与沟连通,
成“井”、“丰”形。沟道面积占大田总面积25%左右。②堤。堤面宽1米,
高06米。③防逃墙及进排水口。田四周用塑料薄膜围起高03米的围
墙,进排水口设尼龙网防水蛭逃逸。
3水稻插栽 选生育期长、茎秆坚硬、抗病虫、分蘖性强的水稻品
种种植。
4水蛭种放养 水蛭种放养前10天每667平方米施300千克
腐熟的有机肥,同时投放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培育微生物和水草,
保证一放养水蛭种就能让它吃到适口的饵料。水蛭种可到养殖场购买,也可
于春夏用浸透猪血的草把从天然水域中诱捕,每平方米水面放养800~1
000尾。
5平时管理 ①投饵。水蛭为杂食偏动物食性,主食水中微生物、
浮藻类,爱吃螺蚌肉、猪肝糜,嗜好吸食动物血。人工饲养可用畜禽血拌饲
料或草粉等,荤素搭配。还可将河蚌或螺蛳投放在沟中,让其自然繁殖,供
水蛭摄食。投喂要注意“四定”。“定时”,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定位”,
田中浅水边;“定质”,饵料新鲜,及时清除残饵;“定量”,根据水温等情况
调整投饲量,吃饱为止。②施肥。稻田一次性施足有机肥,667平方米施
3000千克。肥力下降时可施菜籽饼粉,667平方米施10千克,既补
充水蛭饵料又作追肥,少量多次。③用药。由于水蛭抗病力极强再加上稻田
的生态作用,故水稻及水蛭均极少发生病害。一般不需用药。④水质。平时
水层维持在20厘米左右,每5~7天加注一次新水。⑤防逃。每天勤巡塘,
发现堤、防逃墙、进排水设施出现问题,及时予以维修。
6加工销售 水蛭经过半年饲养即可达到商品规格,在稻收后即可
捕捉加工,捕大留小。将捕来的水蛭放入盛有5%~10%食盐水的容器中,
使其全部死亡,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净,摊在竹帘或凉席上晒干即可出售。优
质水蛭干的标准是:规格整齐,无杂质,含水率在20%以下。
(一)医蛭的饲养管理
(1)用新鲜的猪、牛的凝血块,于下午5~6点钟投放在池边,血块一半浸入水中,一半留在岸边,这样即可引诱医蛭吸食,又可防止水的污染。剩余的血块要及时清除,防止发霉变质引起污染。每隔5天投喂一次。
(2)水质污染变臭时,要及时换水。换水时不要大量或全部换水,以防温差变化较大,影响医蛭的消化能力或引发其他病症,要少量逐渐地换水,先放出少量旧水,再注入少量清水。
医蛭个体较小,作为中药使用饲养价值不大,因此其有关的养殖方法不多介绍。下面将重点介绍宽体金线蛭的饲养管理及注意事项。
(二)宽体金线蛭的饲养管理
(1)水质要求肥、活、清、含氧量充足。水肥度不够时,可将少量的牛粪或鸡粪等发酵后撒入池底,既保证了水的肥度,又使池底保持松软。但水不能过肥,过肥时,容易缺氧。发现水质恶化时,要及时逐渐更换以部分净水。为防止水质恶化,正常养殖时,注水和出水速度相均,使池水处于极微流的状态下。
(2)投喂食物。幼苗期即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向水面泼洒猪血或牛血,供小水蛭吸食,5月下旬后向水池中投放活的河蚌或田螺供水蛭吸食。每667平方米水面投放250克重的河蚌100只左右。投放量少,不够水蛭吸食,投放量多,易导致缺氧或与水蛭争夺空间,每半月向水面泼洒猪血或牛血一次,供水蛭吸食或河蚌滤食,每2个月补投河蚌30只。
(3)池水温度应保持在15℃~30℃,低于10℃时停止摄食,高于35℃时,表现烦躁或逃跑。水温较高时,可适量注水提高水位,以调节水温,也可增加换水量。
(4)防治农药、化肥及水质污染。宽体金线蛭的耐污性和抗药性都差,池水中含有028×10-6浓度的升汞或014×10-6浓度的硫酸铜即可杀死它,因此养蛭池周围的农田最好不打药并少用化肥。同时,不要有生活污水或有机废水渗入、排入养殖池内。
(5)注意防逃。条件不适时,水蛭会逃跑。要经常巡塘,发现逃跑水蛭要及时捉回并采取相应的防逃措施。对进入生石灰沟内死亡的个体要及时捡回凉干,备作药用。在阴天或雨天注意巡视池周,防止水蛭大量逃跑。
(6)设立围网,防止蛙、蛇、鼠类捕食。为防止鸟类特别是水鸟捕食,可在池周围设定1~2个稻草人恐吓。
(7)保持水边土壤湿润。特别在4~5月份,水蛭正处于繁殖季节,要经常在岸边喷水,保持土壤潮湿,防止土壤干燥和板结,为水蛭的交配、产卵创造良好的条件。
(8)冬季越冬期间要防止水蛭受冻害。水蛭多在浅土或枯草树叶下越冬,很易因突变的寒冷天气受冻而死。为此,越冬时在池边近水处加盖一些草苫或玉米秸秆等,并适量提高池水的水位。
一般经过6个月的生长,早春放养的幼苗到10月份即可长成与成体一样大小,然后就可捕捞加工了。需要留种时,选择个体较大,生长健壮的留种,一般每667平方米留种15~20千克即可。将留下的水蛭种集中放入到育种池中越冬,越冬前要把水放掉,池面和池周围加盖草苫或秸秆防冻并保持泥土湿润。也可带冰越冬,但一定要将池水适当加深,防止完全结冰冻实。
饲养水蛭的方法
养殖水蛭需要建设宽为3m、深为1m、长度不限的水池,底部可放入少量石块作水蛭的栖息场所,挑选健壮无伤、大个宽体的优质品种作为种蛭,养殖期间可喂食田螺、昆虫、蚯蚓,还有凝固的牛血、羊血、猪血等作为食饵,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5-30℃,入冬前可将池水排出后,再盖上禾草进行保温,9-10月份即可捕捉出售。
space
一、建设养殖池
水蛭养殖池可建设在房前或者屋后,挖宽为3m、深为1m、长度不限的水池养殖,或者利用池塘、水沟、低产田等地块,挖沟起埂为连沟式的养殖池,沟宽为3m,埂宽为40cm、高为80cm,保持水深为60cm为宜,两头分别建设排水口与进水口,池底铺设少量石块或者树枝作为水蛭的栖息场所。
space
二、捕捉与种蛭的选择
1、竹筒捕捉方法
用刀将竹筒削成两半,切掉中间的疤节,将畜血涂抹于竹片内,再按照原来的形状捆绑好,插入水田的角上,让水将其淹没,然后用树枝搅拌田水,让血的腥味逐渐扩散,水蛭闻到腥味后就会到竹筒内吮血,然后在第2天早晨取出竹筒,就可捕捉到水蛭。
2、竹筛捕捉方法
竹筛里面放入用纱布包着的内脏或动物血,将竹筛绑在竹杆尾端,用手拿起竹杆的另一端,推动竹筛在水田内慢慢移动,当水蛭嗅到腥味后,便会进入竹筛内,此时再将竹筛提起,即可捕捉水蛭。
3、选择种蛭
挑选健壮无伤、每公斤大约120-150条的大个宽体金线蛭作为种蛭。
4、收获期
水蛭为雌雄同体,每条都可进行繁殖,水蛭在泥土中产卵,每次大约产孵茧1-4个,每个孵茧中大约有15-35条幼水蛭,一般在7月份开始孵化,30天内可长到2cm以上,9-10月份即可捕捉进行加工。
space
三、养殖管理
1、水蛭主要吃螺类,每亩养殖池可放养25kg左右的田螺、福寿螺作为水蛭的食饵,也可以喂食昆虫、蚯蚓等,每隔7天左右需喂1次动物血,可将凝固的牛血、羊血、猪血分成小块投喂。
2、在养殖期间,需要保持水质清澈不被污染,特别是在7-8月份,气温比较高时要经常换水,适宜水温在15-30℃之间,低于10℃或高于30℃,都会影响水蛭的健壮生长,温度比较低时水蛭会停止摄食。
3、冬季来临前,可把池水排出再盖上禾草,有利于保持泥土湿润,让水蛭在泥土内安全越冬,也可以加深池内的水,避免池水出现冻结。
4、每亩水池放养密度,以初春期间投入种苗20kg左右为宜,进入秋季可收获鲜品1000kg以上。
space
三、捕捉加工水蛭
1、将捕捉的水蛭用石灰水将其淹死,去掉体内的血液进行晒干或烘干。
2、用细尖的竹签插入水蛭的尾部,然后将头部翻到尾,拿掉头,洗干净血,将其晒到八成干,抽出竹签后再晒干,水蛭干品容易受潮生虫,如果暂时不能出售,可用布袋或纸袋或包裹好,存放在干燥处。
水蛭养殖是现代农业新生事物,也是发展中医药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饲养水蛭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饲养水蛭的方法
1注意防逃:要在池塘外围砌防逃墙,高度在80~90厘米以上。墙的内侧用水泥、沙子抹成麻面。
2大量放养水生植物:以水葫芦和浮萍为主。水蛭怕阳光直射,因此大量种植水生植物既可作为田螺的饲料,又可遮光,水蛭还可以在上面产卵。
3供给充足的饲料:每667平方米水面应投入50千克左右的田螺。另外,每周应为水蛭投放1次畜禽血块,但血块中不能含盐。为不影响水质,不能直接将血块投入水中。可将血块放在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水蛭嗅到味后便可爬上采食,血块放置时间不得超过两天。
4引种后不得直接将水蛭投放到池塘里: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水蛭自身将产生一层黏膜作为保护膜。应在池塘周边选择一块阴凉潮湿的地方,将水蛭放到里面,让其自行爬进池塘,以减少死亡。
5注意观察:水蛭是在覆盖物下边的泥土中,而不是在水中繁殖的。繁殖期内,如果水漫过土床7天左右,水蛭卵就会因缺氧而死亡,所以应注意察看,以确保养殖成功。
6及时捕获:捕获期一般在10月份。打捞出来的水蛭按大、中、小分开。大的筛选出来放回池中留做水蛭种;小的另外放在一个池中继续词养,以便第二年养到15克以上时打捞出售;中等的应马上加工成干品后出售。
水蛭养殖技术要点水蛭俗名蚂蟥,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它在历史上以自然捕捞为主,因近年农药、化肥等滥用,及工农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资源锐减,随着水蛭药用价值的深度开发,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1水蛭的选址建池
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池四周埂高18米,水深1米,面积大小 应根据饲养量而定。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幼蛭6~10万条。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为便于水蛭的栖息和产卵,池底可放些不规则的石块或树枝,水池之中应建高出水平面20厘米的土台5~8个,每个平台1平方米左右。池埂还要设防逃沟,用砖砌成,沟宽12厘米,高8厘米, 下雨时用密网栏住或在沟内撒些石灰,可防逃逸。
2投种放养
蚂蟥苗种的来源可以捕捉、购买或自繁。在开始养殖时,一般以天然捕捉为主,也可以向有关单位购买。中国传统作为药用的蚂蟥有三种:人工养殖以金钱蛭为好。金钱蛭体形大,产量高。金钱蛭即农村中俗称的“牛蚂蟥”。牧牛时常爬在牛身上吸血,捕捉作种时应注意鉴别。蚂蟥雌雄同体,每条蚂蟥都可产卵繁殖, 于3月下旬至4月(长江流域,下同)产卵茧,卵茧产于泥土中,一般产卵茧1~4个, 每个茧内幼蚂蟥数为13~35个,多数20个左右,每个蚂蟥一次可繁殖60~80条。幼蚂蟥于6月大量出现,生长迅速,在孵化后一个月内,平均增长20毫米以上,到9 、10月间长得与成体难以区分。以早春放为宜。早春放养十月即可长成、加工出售。
3水蛭的人工繁殖技术
⑴、繁殖池的建造:池面积宜为30平方米左右,宜建成5米×5米或6米×6 米的正方形,池四周靠池壁设1~15米的平台,中间为水面,水深50厘米,平台高出水面2厘米,平台面保持湿润。做平台的土应为高含腐殖质的疏松沙质土壤, 便于蚂蟥打洞,切忌用黄粘土,齐平台面应设溢水口,防止下雨水淹没砰台造成繁殖失败。一般分为小型养殖池与大型养殖池两种:
① 小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修建宽3米,深1米的池沟,长度不限。也可建若干小池共硬,池埂宽40厘米,每一池内设出、入水口。池中间必须有50—100厘米宽的产卵平台,平台与水面在一个水平面上,平台上面堆放一层20厘米厚的腐殖土壤。作为水蛭产卵繁殖的场所。水位50—60厘米为宜。
② 大型养殖池的建造大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情况而建成不同的规格的池子。如果水源不方便,还可以在池的底部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池底应放入适量的河泥,以增加水的有机质含量。水中栽植一些水草,可以净化水质,增加水中含氧量。池岸上最好再埋上一圈尼龙网纱(高05—06米),用以阻挡蛙、蛇等天敌进入养殖池。为了防止夏季水温过高、光线太强,可在池的岸上栽培垂柳等树木遮阳。
⑵ 种蛭的选择:用于作种繁殖和种玛蟥,年龄应在2年以上,体重30克左右,体质健壮,活泼好动,用手触之即迅速缩为一团。这样的蚂蟥怀卵量多,孵化率高,种蚂蟥的投放量按池中平台陆地面积计算,一般每平方米放15千克左右。种蚂蟥入池后要保持水质肥厚,要有充足的浮游生物和螺狮供其取食。
⑶ 繁殖: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蚂蟥产卵茧的时间从5月初开始,持续到6 月中旬(随个体差异而不同),5月中旬为其繁殖高峰期。产卵茧期应保持安静,避免在岸边走动震动,否则,正在产卵茧的蚂蟥会受惊而逃走,造成空茧。
⑷ 孵化管理:蚂蟥产卵茧后即可收取捕捉另池饲养或加工,繁殖池兼作孵化池,卵茧让其在穴道中自然孵化,卵茧产出后约11~15日孵出幼蛭。刚孵出的幼蛭体形很象成体,呈软木**,体背部的两侧各排列着7条紫灰色的细纵纹。随着幼蛭的生长,纵纹间的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 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而变化成成体的色纹。在孵化阶段,应尽量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平台面要保持湿润,可覆盖一层水草,若碰到下雨天气要疏通溢水口,水面不能没过平台, 保持差距3厘米左右。把繁殖后的种蚂蟥捞出后,即可投放幼嫩的蚌类和螺狮供幼蚂蟥取食,幼蚂蟥孵出后两,三天内主要靠卵黄维持生活,三天后即可采食。初孵出的幼蛭主要取食蚌、螺狮的血液和汁液,在一个蚌的体内,会钻入数10~100条幼蚂蟥, 随着幼体的长大,它们会吞食蚌、螺狮的整个软体部分,幼蚂蟥生长迅速,半个月后,平均增长达15毫米以上,即可转入大池中饲养成成蚂蟥。